永利集团3044-下载

搜索

河姆渡文化中的水文化

发表时间:2018-12-03 17:10来源:网络

  一座桔红色仿干栏式的现代化建筑,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鲲鹏,耸立在春意盎然的宁绍平原,显得十分醒目。一块高1.8米,长6.5米的匾额,悬挂在建筑物正中,上面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“河姆渡遗址博物馆”8个大字。这里正展示着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辉煌一页。

位于浙江东部、杭州湾南岸的余姚市,有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,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,叠压着4个文化层,厚度4米左右,据C14测定,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7000年,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,命名为“河姆渡文化”。它展示的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,有力地证明:长江流域与尼罗河流域、美索不达米亚流域、印度河流域、黄河流域一样,是世界远古文化的发祥地,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。人类文明是以水的利用为基础而形成的,河姆渡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“水文化”。

7000年以前的水稻灌溉

 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稻谷堆积层,平均厚度40~50厘米,总量约100吨左右,可供400多人一年的口粮。经农学家鉴定,它是人工栽培的籼稻。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之前,中外学者一般认为亚洲稻作起源于印度,中国的水稻是由印度传来的。中日两国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等多种新技术,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05粒碳化稻谷进行测试和分析,发现其中4粒是野生稻,从而证明:河姆渡确实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。这一发现,使我国人工栽培稻谷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,比以往誉为世界最古老的稻谷(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)还早数百年。

  有栽培稻谷,必有人工灌溉,最早的灌溉就是雨水的利用。

  河姆渡遗址中还有170多件骨耜。骨耜用当时这一带大量存在的大象、犀牛等动物肩骨制成,中间打2孔,以绑扎棍棒(见图1)。这是一种“复合农具”。

  余姚市从1990年开始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,成为浙江省推广这项技术最好的县市,其中动因之一就是:“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,是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,作为河姆渡的传人,更有义务率先推广应用先进的水稻灌溉技术。”

人类最早的“防洪”住宅

 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木结构建筑构件。经鉴定它是至今发现最早的“干栏式”建筑,其中最大的一幢长23米,面积达160平方米以上。下为成排的木桩,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梁,在地梁上敷设带有企口的地板,地板距地面0.8~1.0米,再在地板上采用榫卯构成“半楼式”木屋(见图2)。

  从遗址出土的61种动物骨骸、20余种植物可以证明,今日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,就是7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环境的镜子。遗址所在地面海拔高程仅1.0~1.2米,是宁绍平原地势最低的地域。可以推知,这片由滨海湖相沉积的陆地,当时地势不会高出海平面许多,加之那时气候温湿,雨量充裕,沼泽连片,这种带有“架空层”的住宅,既可防止屋内潮湿,下大雨时还能防止洪水进屋。这是人类最早的“防洪”住宅。

5600年前的水井

  河姆渡遗址发现一口挖在池塘底部木构水井,距今已有5600余年,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口水井。它是由2DO多根底部削尖的木桩打入地下,组成一个直径约6米的圆形栅栏桩,中间是4排密集的桩木,形成边长为2米的方形木构井,其内侧各有一根粗圆木,榫卯联接构成一个“井”字形框架,以支撑4边井壁的压力,防止排桩向井内倾倒。

  遇上了特大干旱,河水干了,但先民们得到启示:深的地方有水!于是就在池塘底部挖掘了一个大深洞,果然挖出了水。然而,洞口的泥壁常要塌方,于是找来了树木,削去枝杈,将树干两横两直地支撑在洞口,还用一些树干插在池塘内壁,于是这个洞不再塌方,洞中的水清澈如镜。

  《周易》记载“木上有水,井”,千百年来人们百思不得解:“井怎么会是木上有水呢?”正是这口方形木构井的发现,才使这千古之谜彻底揭开。也许在五六千年以前,海潮是河姆渡一带的常客,又因常年雨量充沛,暴雨、洪涝常使水浑浊而不能饮用,木井的构筑使先民饮到了洁净的水。由此可见,古井是先人净化水、讲究饮水卫生的杰作。

  60OO年后的今天,人们不但打井汲水抗旱,而且打井汲油了,人们不但能在陆上打井,而且打井打到海上去了。但是,其鼻祖还是河姆渡的那口井呵!

人类最早的舟船

  在河姆渡遗址的最底层出土了6支本质船桨(见图3)和1只陶舟。

  桨柄和桨叶用同一块原木削制而成,长63~92厘米,木柄上刻着各种斜线组成的图案,精细美观,桨叶呈柳叶状,阻力很小,大小和形状跟现代游船的划桨很接近。7000年前的木桨,不但在我国是首次发现,而且在世界上也属首例。有桨必有船,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一只陶舟。该舟长7.7厘米,高3厘米,宽2.8厘米。两头尖,尾部微翘,侧视形似半月形,俯视平面如梭形。舟两端有小孔,可以系缆,全舟下半部的弧形,轮廓自然流畅,可以减少水的阻力;左右对称,利于船的平稳。陶舟是实物的模仿。木桨和陶舟的出土,否定了国外一些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独木舟,中国木船是直接从筏发展而来的观点。虽然河姆渡尚未发现完整的独木舟,但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的遗骸、木桨,以及从“干栏式”建筑物所反映出的木作技术,可推知河姆渡先民是能够制造出较为先进的独木舟的。独木舟的问世,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。有了独木舟人类活动的范围就能扩大,可以跨越江河湖海去开拓新的天地。

水利建设的发现

  1973年6月,地势较低的罗江公社(今河姆渡镇)要在位于姚江边上的河姆渡口建造一座电力排涝站。当基础挖到2米深时,发现了一批黑色的陶片、木建筑物件以及动物骨骼。起先人们还不当一回事儿,但随着陶片及兽骨的增多,人们感到十分蹊跷:这么深的地下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陶片?公社副主任到泵站工地检查施工进度,非常吃惊,马上派人向县文化馆汇报,县文化馆立即把情况上报省文化局及省博物馆,随后在国家文物局直接领导下,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,一处举世闻名的遗址就这样发现了。

  7000年,对一个考古学家是多么怦然心动的数据。它可是比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——西安半坡遗址还要早呵!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前的漫长岁月里,辽阔的长江流域一直被拒之于中国古代文明殿堂的门外,有人认为秦汉以前这一地区是“茹毛饮血”的蛮荒之地,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。而现在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,都是中华民族发祥地,并且这一看法已成定论。

  河姆渡遗址目前只开挖了2800平方米,仅是7%。随着遗址的进一步发掘,必将发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,当然也一定会有非常珍贵的“水文化”内涵展现于世。

  如果不是水利建设,河姆渡遗址不知还将在地下沉睡多少年?几年前浙江省水利厅一位领导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后感叹,原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,还有我们水利工程的特殊贡献!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已开放6年,被中央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



(注:文章或图文来自网络或网络转载,如有关内容、版权或其它,请与我们联系可删除!)

在线咨询
 
 
 
 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30-18:00
 联系方式
手机:18602368283
电话:023-88280368
Q Q:2165302143
会员登录
登录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
Baidu
sogou